国产大模型近一年来与ChatGPT展开争夺战

当谈论ChatGPT时,试想象一下电影《千与千寻》中的场景:在神秘的魔法世界里,一位小女孩与一只会说话的猫咪展开了一场寻找宝物的冒险。他们的旅程充满了惊喜,最终,他们在神秘的千层楼中发现了一扇通向未知领域的大门,就像ChatGPT的发展一样,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ChatGPT给那些以文字为生的创作者带来一种压迫感,这种感觉既陌生又熟悉,仿佛是一种”文明的代差”。为什么会有这种危机感呢?因为语言是人类思想、技术和学术的表达方式,当机器也能进行语言交流时,这似乎预示着机器AI也能创造思想作品,并且以无与伦比的效率工作。

马云在2017年提到了”五新”,其中之一是”新能源”,指的是大数据。他认为大数据的价值会随着使用而增长。现在,结合ChatGPT,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点。如果ChatGPT是大型模型的入口,而将其与一切事物和大型模型结合起来,将真正开启强大的人工智能时代。

幸运的是,对于一些需要主观价值观的非标准问题,ChatGPT仍然有些呆萌。但即使在这些问题上”调戏”ChatGPT,它也能不断适应和学习。

只能打不过就拥抱!大约100多天过去了,ChatGPT的热度已经不如以前。今年,ChatGPT推动了大型模型产业的发展。

我咨询了一些有经验的专业人士,问他们对这种国产ChatGPT产品的看法。有些人坦率地回答说:”没一个能打的”,有些人则拿出断水流大师兄的表情包,还有人建议学习如何构建专属的ChatGPT。显然,这些答案并没有解决如何迎头赶上的问题。

第一,各种ChatGPT付费站点经常让人失望。这些站点的运营似乎充满了风险和技术难题,就像大多数人没有推特和Facebook账户一样,即使有API,也需要支付费用来购买,建立服务器,实际上是二手中介。

我尝试了不下20个国内各种连接到原版ChatGPT的站点,从公众号H5页面、小程序到APP,还有PC端的网站和桌面端。用户可以尝试3到5条对话,之后就需要支付才能继续使用。但不仅仅是因为被”割韭菜”而不爽,还有因为在那些站点的对话框中输入的问题和答案历史记录都被清空了。

后来,我使用Cubox将几个连接到ChatGPT的链接保存在书签夹中,免费逐一尝试,将一些好的答案复制到”速记”中。但这样做似乎也是徒劳的,因为这些连接也会很快失效。从内容体验的角度来看,ChatGPT3.5的输出内容相比年初有了很大改进,但产品体验始终不太令人满意,即使这些小创业团队本身对用户增长没有太大期望,他们似乎更愿意一试之后就退出。

其次,国产大模型的优势迅速显现。地球上的人们对ChatGPT感到又惊又恐,美国政府也采取了措施,限制了ChatGPT 4.0的更新速度和应用范围。与此不同,国内的处理方式更有战略性的考虑,因为本土互联网公司也需要发展空间,这为国产ChatGPT创造了增长时间。

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投入这一领域,这种努力值得称赞。个体能力有限,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推动大模型产业链的发展,培养出人才队伍。中国一直在商业化方面有独到的天赋。在智能手机和APP方面,中国一开始也落后于美国,但凭借流量优势和各大公司的共同努力,逐渐迎头赶上,甚至超越。

此外,许多大公司目前正在进行优化和裁员,这些公司原本是购房和创业的中坚力量。当资本已经明确找到与美国竞争的目标,大家又有了实际工作可以做,资本就不再外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就像科技媒体行业,现在最受益的是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媒体从业者,他们也应该感谢特斯拉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活力。

干就是必须的,无论是挖人,还是先僵化再优化,都需要时间来换取空间。我基本上都在网上申请了各个大厂发布的大语言模型,总结下来,这些国产ChatGPT的优势与上述情况相反:

  1. 不用担心站点断片。
  2. 用户的对话记录可以云端存储。
  3. 大公司服务器性能强,输出速度快,顶级大公司还拥有自己的云计算公司。
  4. 支持PC端和APP端,数据同步。
  5. 输出质量逐渐弥补了与国外产品的差距。
  6. 最重要的是,它们是免费的!

这意味着国产大模型开始逐渐迎头赶上ChatGPT的先发优势,已经进入强人工智能的状态。

此外,国产大模型的战略价值也不容忽视。我将连接到ChatGPT的站点称为”散兵游勇”,而国产大模型则是”正规军”。

“散兵游勇”利用ChatGPT站点进行零散的尝试,充当中介商来赚取差价,但他们的账户没有积累,无法吸引大规模用户,对于国内建立独立自主可控的大型模型产业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巨头的大型模型实际上正在投入大量资金,现在只有这些互联网大公司有动力和财力来开发大型模型,其他小公司可能会成为技术外包服务商,或者在机会合适时将产品卖给大公司以套现。虽然国产大型模型是通用产品,但受限于以前的内容生态以及各家公司自身的战略需求,各公司会进行差异化的开发,而不会成为ChatGPT的国产版本。

例如,百度的文心一言和讯飞的星火用得较多,它们是ChatGPT的平替产品,这两家公司充分发挥了智能语音的优势。抖音推出的”豆包”小助手在产品设计上简洁,提供了专业的内容。阿里的通用千问上线后使用较少,可能与阿里自身的内容特点有关。腾讯的混元处于内测阶段,而360的智脑则没有获得邀请码。

这些国内大公司的大模型产品在以下方面体现了战略价值:

  1. 作为新的入口,内置在自家生态系统中,可以通过聊天方式启动。
  2. 基于各自的云服务,如百度智能云、腾讯云、阿里云、火山引擎等,对平台公开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挖掘平台大数据的复用价值。
  3. 增强自家主营业务的技术实力和服务实力,例如通用千问服务中小企业的商业智能。

因此,国产GPT虽然不会改变互联网行业格局,但对于整个中文互联网来说,它们是赶上国外人工智能产业的希望。它们作为基础设施,可以提供更稳定、更广泛的AIGC服务,让更多的用户接触AI内容,掌握AI技能,使中国在中美AI竞赛中多了一分胜算。

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今日指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今日指点联系。

发表评论